——深圳大学教育信息化回顾
黄云森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深圳大学成立以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简要历程,从微机与大机之争、微机机型之争,到初建网络、建立校园网、联通互联网,直至校园信息化全面应用,有助于了解深圳特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史,和深圳教育信息化工作者的创新和先行精神。
关键词:深圳 教育信息化 发展历程
一、深圳大学教育信息化的早期尝试
1983年9月,深圳特区成立了第一所大学深圳大学,并开始招生。开办者已经预感到计算机在将来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在学生中立即开展计算机教学,并为深圳社会开展计算机培训。1984年深圳大学电脑中心和电教中心成立了,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部门。
1、电脑的选型
电脑中心总得有电脑,选什么电脑呢?当时有几个方案可选:小型机多用户系统(例如DEC的PDP-11)、引进中国较早的微计算机系统(例如CROMENCO)、苹果微型机APPLE-Ⅱ、IBM个人计算机IBM-PC。讨论中,考虑到微型机的灵活性和IBM的权威性,因此选择了IBM-PC。尽管当时IBM-PC硬件和软件最早版本综合性能较差,笔者曾亲自测试经北京展览会转至清华大学的第一台进入我国的IBM-PC,其运算速度比别的微机慢,FORTRAN语言编译后计算甚至出现错误,无法跟当时其他微计算机相比,但没想到后来它几乎成了个人计算机的标准,现在看来,当时选择IBM-PC还是正确的。
1984年3月,深大从香港进口了第一批IBM-PC共6台,每台人民币1万元左右,配置为CPU 8088、64KB内存、一个5吋软盘驱动器,运行MS-DOS V1.0。特区内使用免税,是我们用手推车从罗湖桥拉回来的。很快深大第一届学生就用上了,由我们开办的深圳第一个免费电脑培训班(有邮电局、自来水公司等数十个单位数十人参加)也用上了。因教学需要,IBM-PC数量很快增加到18台,建成了也许是全国高校第一个IBM-PC微电脑教学机房。除了展示计算机结构,最开始的实习语言是BASIC语言,后来给理工科学生增加了FORTRAN语言,给商科学生增加了COBOL语言。为了给电子和计算机学科学生实习汇编语言,电脑中心雍正正、黄云森等老师还翻译了《8088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一书,由中科院科海出版社出版,向全国发行,这也许是全国最早翻译的这类书籍。
2、网络的初建
PC机的独立性,有好处但也给教学带来了麻烦。每天上机,都要拷贝数十张软盘,把系统软件和作业题准备好发给学生,工作量大。那个时候,真是怀念集中式的多终端系统,只需把一份软件安装在主机上就可以了,很快,我们知道网络系统以网络服务器可以实现这个功能。1984年8月我们从香港采购了一台带硬盘的PC机作网络服务器,加上3COM的网卡和电缆,建成了10Mbps的教学用以太网,也许这个教学以太网,也是我国高校最早的教学以太网,当时清华大学在研究的还是速率为1Mbps的Omninet网络。
选用以太网有些碰巧,只知它传输速率高,总线型结构,简单易安装。没想到它的生命力如此之强,能一直用到现在。中间经历了用HUB和Switch将故障敏感的总线型结构改为星形,传输速率从10Mbps,上升到百兆、千兆、万兆,相应的IEEE 802.3成为真正的局域网络标准,校园以太网上连接的电脑数,也从几十台上升到几百台、几千台,其间令牌总线网(Token Bus, IEEE 802.4)、光纤令牌环网(FDDI,IEEE 802.5)等都成了匆匆过客。
3、大型机与微机的比试
深圳大学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还发生过大型机系统和微机网络比试的故事。1984年,香港汇丰银行退下来一台IBM 3032大型计算机,由于友好,愿意赠送给新建的深圳大学,但一开始被“巴统会”(巴黎统筹委员会)限制,说禁止向共产国家提供战略物资和新技术,几经争取1985年才获批准进口,当时连支援我校建设的清华大学都非常兴奋,因为许多大型的科学计算都需要大型机,而当时清华大学计算能力最强的都只是DJS-130或PDP 11小型计算机。我们还曾计划除学生上机,还用于整个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中央处理,期望甚大。
经过一番努力,大型机运进来了,配套的外部设备和高精密机房建设也花了数十万美元,机器果然很大!主机、外设、电源占满了约1000平方米的机房,耗电数百千瓦,专门为它安装了一台大型变压器,设了两个终端室,共安装终端70台左右,这台旧大型机经日本计算机工程师(以猪井秀男先生为首)一段时间的调试,终于恢复运行了,也为我们自己培养了八九名大机软硬件工程师。
然而大机运行效果并不理想,当数十个学生同时编译FORTRAN或COBOL程序时,大机几乎瘫痪,学生长时间等不到输出结果,而相比之下,使用网络微机的学生则很快就完成了作业。尽管是大型机,毕竟一个CPU,复杂的操作系统占用资源已不小,还是敌不过数十个微机的CPU,得出结论是,这种大型机用在银行等需要高度集中执行多个小任务的地方是合适的,而今天有了很强分布处理能力的微机网络,大机失去了它在教学中的优越性。当时的深大,也没有太多的大型科学计算题目,因此没过多久,大机就被淘汰了。
4、全心全意为培养人服务
深圳大学建校初期的校领导,意识到深大的学生培养,不能像清华北大一样专注在学术上(实际上也不可能),而是要适应深圳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为深圳培养一大批敢闯敢干的创新创业者,所以提出了“自立自律自强”的校训,并率先进行了我国高教系统的改革,例如学分制、勤工俭学、不包分配等等。对于校内各部门,则要求每学期有创新,全心全意为培养人服务。基于这个精神,鉴于当时电脑少上机机时宝贵的情况,我们除安排教学上机之外,课余时间全部开放给学生自由上机,包括星期六日、节假日(含春节)。如果晚上有学生一直在上机,机房就不关门,直至通宵。校长深情地说,正是这些专注的人,有可能成才。工作量大人手不够,就用勤工俭学学生。我们全心全意服务教学服务学生,受到学生们的极大欢迎。当年李鹏同志到访微机房,当他听到一人一机、全时开放时,称赞说,你们做得很好。由于工作突出,电脑中心年年获评先进,1986年还获市委市政府颁发的“深圳市文明单位”奖。在学校开放创新的教育思想和如此宽松的学习环境下,深大学生果然不少脱颖而出,30年后校友财富在全国高校排到了第一位,仅计算机领域就有史玉柱、马化腾、周国辉等一批超级成功者。史玉柱曾深情地说,当时深圳大学的气氛非常开放,让他形成了新的人生规划。
5、深圳大学最早的电脑管理应用
深圳大学建校开始就实施自主选课、学分制,这给教务和学籍的传统管理带来了困难,用电脑进行管理就提上了日程。1984年,先列出了需求,电脑中心经过2个月努力,最早版本的深圳大学学籍管理系统开始运行,尽管是单机版,用的是尚未面世从电子部6所拷贝来的试用版CCDOS 1.0中文操作系统,和小型的dBaseⅡ数据库,当时学生不多,系统功能较全(包括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课程管理、成绩管理等)很好用,解决了大问题。据当时了解,这也是广东高校最早的适应学分制的大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同年,人事劳资管理系统也研发出来了,从发工资开始投入了使用。
6、全国最早的高校管理信息系统SZU-MIS
1988年,电脑在管理方面的应用,从教务、财务扩展到全校各个管理部门,建设了联通全校主要管理部门的粗缆以太网,开发了含18个子系统的较完善的深圳大学管理信息系统SZU-MIS,并实现了全校信息发布和部分关键数据的共享。1989年对该项目进行了高水平专家的鉴定,包括清华、北大等顶尖大学的专家教授出席了鉴定会。鉴定会认为,该项目处于全国高校的领先水平,是第一个较为完善的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该项目后来获得了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美国北卡罗里纳大学写进了他们的教科书,在教科书中作为一个实例(case)出现,说一个第三世界国家中国的一所大学深圳大学,用了20万美元,做成了功能完善的大学管理信息系统。
在这期间,1989年深圳大学还和广东云浮硫铁矿合作,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个大型矿山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把整个矿的产供销人财物进行了综合管理,效益显著,获化工部颁发科技进步三等奖。
深圳大学电脑选型、网络选型、机房开放管理、建成全校管理信息系统筹经验,因为搞得早且成功,曾多次在全国高校计算中心主任会议上介绍,对全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二、领先连通国际互联网,领先研发网络安全软件
1、宿舍里的信息高速公路
随着微电脑的逐渐普及,不少学生家长开始给上大学的子女配备微电脑,在学生宿舍使用。单机是信息孤岛,学生们强烈希望自有电脑也像学校微机房的电脑一样,能共享网络系统软件,下载老师布置的作业,上传完成的作业,后来才知道实际上他们还想玩刺激的网络共享游戏。1995年,校办企业深大信息工程公司拨出10万元,支持我们把教学网络用光纤延伸到近1公里之外的学生宿舍,先在学生电脑最集中的电子系学生宿舍朱槿斋,连通了每一个房间,延伸了教学网络的应用,学生们高兴得欢呼了起来。电脑网络进学生宿舍,在全国高校绝对是首创,也曾引起一些争论。学校电教中心欧阳康主任等以这个题材,拍摄了《学生宿舍里的信息高速公路》电视片,进行了生动的展现和宣传,此片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多次,在全国影响不小,后来还获得了一项全国二等奖。
2、最早连接的国际网络(Bitnet)
1991年,国际上网络应用发展很快,我校一些从海外回来的教师,希望利用网络保持与海外的信息沟通和科研协作。我们得到了香港大学的支持,我校租用了一条电话专线经香港大学,远程联通了当时较大的国际网络——比特网(Bitnet),开通了国际电子邮件服务,这是一个通向世界的崭新窗口,给深大的教师们提供了很大方便,深圳大学成为最早使用国际电子邮件的高校
3、领先联通国际互联网Internet
1994年,国家建设最早联通国际互联网的大型网络“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华南节点作为主干节点以及华南实验网项目,由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和深圳大学三所大学联合建设。深圳大学作为一所地方大学能参与其中,是因为深圳大学的特殊地理地位,以及它在教学网络、管理网络、图书管理应用等均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1995年,深圳大学已经较为完善的校内网络,通过CERNET主干网连通了国际互联网Internet,这在深圳市应该是最早联通国际互联网的单位。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副市长武捷思等市领导很快来校视察(见照片1/2/3),南山区五套班子等干部,到深圳大学学习培训互联网知识。从此,深圳大学的网络建设和网络应用上了一个新台阶,连通了国际网络,师生视野大开,WWW、E-mail、BBS等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为科研工作打开了国际联系。
照片1 原市领导、校领导参观电脑机房
照片2 原市领导、校领导参观电脑机房
照片3 原市领导、校领导参观电脑机房
4、信息安全的最早尝试
1996年,互联网开通后,立刻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师生的电子邮箱,经常收到境外窜入的恶意电子邮件,多为反动宣传,影响师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在BBS中也可见有人发表不合适的言论。我们开始意识到,互联网的引入而产生的这些新问题(我们当时称为网络安全问题),应当引起重视了。经过讨论,我们组织力量研制成功了第一个电子邮件过滤软件(可能也是全国最早的),并立即投入使用,2周之内就拦截了2000多个恶意邮件,误拦率低于千分之二。适逢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到访深大网络中心,当她听完我们汇报后,指示说网络环境的清洁对学生很重要,你们这个软件应该推广到全国已经连接互联网的所有高校去。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制订了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的制度和办法。由于我们最早关注网络安全并做出了成绩,国家公安部网络安全现场会曾安排在深圳大学召开,由深圳大学介绍了六条经验,例如成立网络安全领导小组,上网内容责任制,BBS内容栏主负责制,技术拦截措施,增设网络内容监审员等,得到了公安部相关领导的好评。当时还没有像今天的网络防火墙、网络内容审计系统筹硬件设备,能用管理制度加软件技术的方法,已经很不错了。
三、校园信息化全面应用及“高校信息化建设标准”初拟
校园信息化是为提高教育水平、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服务的,在我校全面开展校园信息化,全面应用于教学、科研、管理、师生生活等各方面之后,对校园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升。2000年我校在参加全国高校信息化研究会上,首次提出制定“全国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的倡议,以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该标准归结为六个方面,对今天智慧校园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1、学校重视程度。含校规划、文件、讲话、主管领导、主管部门、教师干部培训、信息化资金投入、项目验收、项目评价等。
主管部门的整合很重要,有利于资源共享和统一领导。深圳大学就把计算中心、电教中心、网络中心、管理信息室、学校通信室五个与校园信息化直接有关的部门,全部整合在一起,成立了澳门新甫京娱乐娱城,大大加快了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软件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等的建设。
2、网络建设水平。含网络覆盖程度(每建筑、每课室、学生宿舍、公共场所无线覆盖等)、生均电脑终端数、出口带宽、网络故障时间比、网络安全管理等。
3、公共信息服务水平。含网站建设、E-mail、BBS、校园卡应用、无线上网服务等。
4、教学信息化应用。含信息化教学课程数、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等。
澳门新甫京娱乐娱城自主研发了“网络教学平台WebCC”和教学资源库,供大量师生教学使用,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网络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也获得了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还协助不少教师建设了网络课程,有些还获得了全国的奖项。
5、科研信息化应用。含国际科技信息检索和推送服务、科研立项辅助、科研过程管理、辅助结项、科技创新人才发现、项目成果转化服务等。
6、管理信息化应用。含办公自动化OA系统、教务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财产管理…等等一切校园内的管理的信息化,重点抓基础数据库建设和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全校信息资源共享,为以后的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化管理积累了基础。
此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的建议,在广东省高教厅完善后曾在广东省推广应用,并组织专家赴省内各高校进行督查,大大推进了广东省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此后,深圳大学又受邀参加全国高校信息化建设标准的制定,项目组组长复旦大学张成宏教授深情地说,提出信息化建设标准的鼻祖还是深圳大学黄教授呢。
回顾深圳大学早期校园信息化的建设历程,尽管当时经费紧张,但无不是放眼世界,紧跟科技发展而又脚踏实地,根据实际需要大胆创新,使自己处于全国先行的位置,今天仍很有参考意义。